#減量期練心
早上讀到一篇華爾街郵報關於耐力運動的文章,題目是 The Mental Tricks of Athletic Endurance by Alex Hutchinson. 原文在 WSJ 上是收費的,所以我就不貼過來了。稍微分享一下摘要,有興趣大家自己去找來看。Hutchinson 先前也曾是 Runner's World 的作者群之一,上頭也有很多不錯的文章。
在 1990 年代南非的研究員 Tim Noakes 開始注意到在耐力運動中,大腦對於身體自我保護的作用。如果你不斷強迫自己,造成身體核心溫度升高且阻礙大腦的氧氣供輸,到了一個程度大腦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、送出神經訊號到肌肉,讓你感覺到疲勞從而強迫你慢下來。
所以當你感覺到疲勞甚至撞牆,不一定是肌肉已經失去能力而無法繼續作功了,更可能是身體為了保持這個速度下所要承受的痛苦,已經遠超越了你願意付出的努力。因此,如果在腦中「更改」這件事情的難度,某種層面上就有可能同時改動了結果。
Eliud Kipchoge 在 Breaking2 計畫的時候說了一句,他的訓練其實沒有什麼根本上的改變,而最大的改變來自於內心:「你覺得不可能,而我覺得可能。」(You think it is impossible. I think it is possible.) 他同時也說過 You smile and your body will smile. 透過微笑來觸發身體的感知,讓自己知道這是可以的、能做得到的,最後甚至可以享受痛楚。
耐力運動的結果往往較其餘競技運動更加難以預測,一方面的原因正是當所有客觀條件攤開之後,最後決勝負的往往就是能否拚搏到底的精神力 - 而人類的精神力是難以測量的。
就是這種「繼續堅持,你現在很好,一定做得到!」的念頭,把一個個跑者帶過了終點線。
-\-\-
文章內容說的是比賽的策略,那訓練的策略呢?對我來說,相似卻不盡相同。
馬拉松的訓練週期很長,從幾個月到半年,重複個幾次就是數年過去了。你不太可能在每次的訓練,都把自己逼到像全馬比賽最後關頭般的壓力之下,不然身體早就垮了。但是你也不能總是對自己太好,不願意跨過那面隱形的牆,那就無法進步。
Kipchoge 說過他練習只用九分力,而九分力是多少只有他自己知道。但我們可以理解為:「努力但不總是盡全力」這樣就好了。
透過週期性課表的訓練到達一個狀態(fitness level)、分析跟計算後知道「應該可以跑多快」、「什麼配速下,可以剛好過終點而氣力放盡」這些當然需要一點技巧,還要搭配過去的經驗分析。
就像漢森要你跑配速跑 16 公里就好,而不是 42 公里。你要相信訓練、相信科學,知道在完整的週期之後,配合減量、超補、以及合理的比賽策略,這 42.195 公里的配速跑就會成真。
這過程一定很不容易,最後關頭多半還是得咬牙苦撐,但是你能做到。
因為長跑說穿了,就是結合了耐力、毅力、以及精神力的運動呀!
(圖為 2018 年波士頓馬拉松)